多年來,常規停電預防性試驗對保證電力設備安全運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電力設備的大容量化、高電壓化、結構多樣化及密封化,對常規停電預防性試驗而言,由於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傳統的簡易診斷方法,因而顯得不太適應,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試驗時需要停電。目前,我國電力供應還比較緊張,即使是計劃性停電,也會給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當由於係統運行的要求設備無法停運時,往往造成漏試或超周期試驗,這就難以及時診斷出絕緣缺陷。另外,停電後設備溫度降低,測試結果有時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研究表明,約有58.8%的設備難以根據低溫度試驗結果作出正確判斷,
(2)試驗時間集中、工作量大。我國的絕緣預防性試驗往往集中在春季,由於要在很短的時間(通常為3個月左右)內,對數百甚至數千台設備進行試驗,一則勞動強度大,二則難以對每台設備都進行十分仔細的診斷,對可疑的數據未能及時進行反複研究和綜合判斷,以致釀成事故。例如,某SW6-220型少油斷路器,測得A、B、C三相泄漏電流分別為2uA、7uA、2uA。B相泄漏電流異常、且絕緣油火花放電電壓僅有18.8kV,由於忽視綜合分析和判斷,認為B相泄漏電流沒有超過《規程》要求值10uA,而投入運行,結果投運10個月後發生爆炸。
(3)試驗電壓低、診斷的有效性值得研究。現行的變電設備中有很大部分的運行相電壓為110/√3~500/√3kV,而傳統的診斷方法的試驗電壓一般在10kV及以下,即試驗電壓遠低於工作電壓。由於試驗電壓低,不易發現缺陷,所以曾多次發生預防性試驗合格後的設備燒壞或爆炸情況。例如,某OY-110√3-0.0066型耦合電容器試驗合格,而運行不到3個月就發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