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裝備走向世界麵臨四大挑戰
發布時間:2015-05-12 09:00:00
瀏覽次數:4139
在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電力裝備扮演著重要角色。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以擴大開放促發展升級。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當超級推銷員,力推電力裝備“出海”。
此次會議提出,聚焦鐵路、電力、通信、建材、工程機械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對接不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以國有、民營等各類企業為主體,靈活采取投資、工程建設、技術合作等方式,帶動裝備出口,促進相關國家擴大就業和發展經濟,用質量和信譽建口碑、樹形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電力設備走向世界有很好的機遇,同時也麵臨不少挑戰。
出口麵臨三大機遇
事實上,今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反複提到要推進中國電力裝備走出去。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的陪同下走訪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時強調,中國電力設備產能過剩,但技術先進,要以電力為龍頭,尋找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道路。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時也談到,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已達13.6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發電小時數、用電增速均創近十年新低,火電裝機過剩更為明顯。
業內認為,當前中國電力裝備出口麵臨三大機遇:一是海外新建電力項目剛性需求的機遇。二是全球現有電力裝機更新改造需求的機遇。三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帶來電力互聯互通新增需求的機遇。
零點研究谘詢集團董事長袁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力行業走出去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裝備,一部分是服務。為更好地實現中國電力裝備走出去,要加強產業鏈上下遊關聯和實用性的研究,服務部分未來走向是智能化。
特高壓技術裝備是我國能源領域自主創新、世界首創、擁有國際標準主導權和較強競爭優勢的重大技術,也是國家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海外戰略方麵,國家電網公司除了在巴西等地中標特高壓項目外,2015年將啟動和國外互聯的電網項目,依托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技術來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帶輸電走廊。
持續的政策利好無疑將為電力設備企業帶來大量訂單,從事特高壓建設、變壓器、電抗器、GIS等關鍵設備的企業訂單充裕。有專家指出,未來5年我國特高壓裝備製造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
四大困難製約發展
這些年受電力需求拉動,中國電站、電網等建設發展非常迅速,電力裝備製造業發展速度也非常快,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再吸收,然後再創新,發電、輸電設備等部分產品已經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
袁嶽認為,中國電力裝備製造整體上在中端市場有一定優勢,主要是表現在性價比方麵,而在高端市場,與國際先進製造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中國企業還需要努力追趕和超越同行。
推動電力裝備出口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後,電力裝備中的核電裝備出口寄托著業界的殷切期盼。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曾表示,“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的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前景廣闊。”
據悉,中核集團正在推動華龍一號在多國落地。目前,中核集團積極推動英國、蘇丹、沙特、馬來西亞、埃及、伊朗等海外核電項目的合作事宜。同時正在建立以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巴基斯坦為中心的海外開發體係,誌在占領非洲、拉美、亞洲核電市場。
專家表示,核電出口不光是技術本身,還有設備製造能力、燃料供應、人員培訓、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支撐,是一個完整的體係。目前,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上隻有幾個國家擁有完整的核工業體係。所以我國力推核電走出去,這既是國家實力的象征,也可以帶動相關的產業走出去。核電站出口帶動的裝備製造業出口是非常可觀的。
對於中國電力裝備走向世界的前景,中電聯秘書長王誌軒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看好。
“我認為有很好的機遇,但困難很大。”王誌軒說,中國電力裝備在發展中國家的機遇更多一些,主要是綜合性與造價比要好。在發達國家也會有市場,主要是造價優勢。
他認為,中國電力裝備走向世界主要存在四大困難與挑戰:一是國內的同業惡性競爭。二是核心知識產權的限製或紛爭。三是國外的法規和標準。四是以前有一些企業通過價格優勢在國外爭取到一些項目,但沒有注重質量(成本太低),造成不好影響,影響走出去。這些 因素也是製約中國電力裝備製造升級的因素,需要予以解決。
因此,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出,要構建上下遊協同的產能合作鏈條,注重技術交流,做好後期維護服務,做到裝備走出去與配套服務共推進,產能合作和技術升級雙豐收。推動標準國際互認,注重風險防控,促進企業有序競爭。